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怎么样,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有地铁专业吗?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怎么样

1、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怎么样

药品生产技术还可以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6年的江苏省徐州农业学校。201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目前是苏北唯一的农业类普通高等院校、全省唯一的生物工程类职业技术学院。[1] 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613亩,建筑面积

1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3、49亿元。建有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园艺园林、动物医院、信息机电等30个实训中心,2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专业设备总值4300万元,馆藏图书25万册。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设有生物工程系、动物工程系、农林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6个教学单位,共有专业24个。[2] 序号  系(部)  专业名称  1  生物工程系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分析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  动物工程系  宠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3  农林工程系  环境艺术设计、植物保护、园艺技术、园林技术  4  信息工程系  物联网应用技术、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制作方向)、会计电算化、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5  机械工程系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方向)6  电气工程系  汽车运用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师资力量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35人,专任教师26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74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7人,“双师型”教师123人。教学建设省级示范专业(4个):园林技术、园艺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兽医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畜牧兽医、园林技术[1] 江苏省重点专业群(1个):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1] 徐州市示范专业(3个):植物保护、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徐州市重点实验室(1个):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1] 校级精品课程(6个):园林植物养护管理、食品检测技术、财务会计实务、英语、生物制药、动物繁殖[4] 所获荣誉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为全国农业职教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苏省农牧职业院校生物工程类专业组长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组长单位。近年来,获得“全国服务农村青年 增收成才先进集体”“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江苏省教育回报社会先进单位”“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花园式单位”“徐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1] 学术资源编辑据2015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馆藏图书2

5、5万册。电子图书11万册,中文期刊1000多种。学校领导编辑党委书记:谢建林院 长:蒋留生副 校 长:秦越华副 校 长:刘明生[5] 文化传统编辑校训为学为师,求实求新校徽学校校徽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右图):参考资料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有地铁专业吗?

2、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有地铁专业吗?

没有!   该学院设有建筑艺术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公用事业系、设备工程系和基础部、继续教育学院(继教中心)等5系2部。开设有城镇规划、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园林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城市交通运输(公交运营管理方向)、城市燃气工程技术等14个五年一贯制专科专业(全日制普通专科)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园林工程技术、城市燃气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等6个三年制大学专科专业。   2015年6月25日,江苏省委组织部任命省住建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杜学伦同志兼任学院党委书记。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任领导

3、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高建宁 高建宁,1960年生,博士,经济学二级教授,1998年起曾任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办学办公室主任、培训处处长、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主任,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主任)。  1998年首批被评为江苏省“333”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200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8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2012年被评为无锡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委,教育部国家精品教材评委,教育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评委,江苏省教育厅高评委专家库成员,江苏省科技厅软科学评审库成员,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企业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与认证委员会副主任。 院长、党委副书记 应可福 应可福,男,1962年生,浙江宁海人,中共党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管理学教授。1987年起任常州工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校办产业处副处长、处长;2003年起任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校党委委员;2015年任常州工学院党委委员、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拔尖人才。常州市第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常州市第十二、十三届政协经济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7篇,EI收录1篇,ISTP收录2篇;完成编著和教材8部,其中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1部,撰写编著2部,专著2部;主持和参加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创新型城市建设》等省市级课题十多项;获2004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教学、科研成果奖项十多项。 应可福同志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校务、发展规划、财务、师资、人事劳资和教学督导工作。分管院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教学督导室,联系贸易金融学院。 党委副书记俞力元 俞力元,男,1967年1月生,江苏无锡人,1989年8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高级讲师职称。历任:无锡师范学校教师、教务处副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无锡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无锡开放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俞力元同志负责宣传、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和群团工作,并协助党委书记分管党建、党校、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团委,联系基础课部。 副院长 瞿立新 瞿立新,男,1967年8月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1989年8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正高级经济师(教授级),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省级评估专家,江苏省职业经理人评鉴面试考官,无锡市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企业领导人面试考官,无锡市市级示范专业、精品(优秀)课程评选专家组成员,“高教社”杯全国中职教师说课大赛江苏赛区导游裁判组组长。全国现代管理领域知识更新工程执行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企业家协会、江苏省企业联合会、江苏省工业经济联合会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就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全国21世纪高职教材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服务外包培训联盟理事,无锡市烹饪餐饮协会名誉副会长,《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无锡城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 副院长 王远东 王远东,男,1964年11月生,1987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先后任无锡市教育局团工委副书记、团工委书记,无锡市工业学校副校长、党总支书记,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兼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校长。 副院长 陈新 陈新,男,1960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80年2月参加工作,1986年6月入党,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区学科带头人。历任;无锡师范学校教师、团委副书记、教务处、政教处副主任、政教处主任;无锡市第六中学副校长;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副校长;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中学党总支书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助理、副校长、副书记等职。现任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4、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始建于1984年,是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本科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坐落在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腹地——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自古就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崇文重教传统源远流长,这为兴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华元素。 学校占地面积1440余亩,校舍总面积近37万平方米。作为江苏省花园式学校,校园内不仅建筑别具一格、气派雄伟,而且环境优雅、景色别致,处处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怡人风光和现代化高等学府的亮丽丰姿,是莘莘学子寻求知识,探索学问的理想场所。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动漫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理学院、中德国际学院、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东方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部等15个教学院(部)。学校现有工学、教育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有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762人,教职工1134人,其中专任教师765人。高级职称284人,其中正高65人,博士学位61人,硕士学位348人。学校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优秀教师各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获得教育部曾宪梓奖8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或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43人。此外,聘请邱定蕃院士等40名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1、04亿元。纸质图书1

16、43万册,电子书刊折合图书15

2、74万册,各类文献数据库24种,自建了美术、艺术设计和教育政策法规等特色资源数据库。建成千兆到楼栋、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建设信息节点5600多个,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引进了国家级精品课程285门,自主建设网络课程250多门,运用了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及教学评价系统。运动场地总面积8327

5、29平方米,其中室内运动场所面积806

3、49平方米,体育教学与训练(锻炼)设施、器材齐全。 学校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创优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师范教育为主导,积极开展非师范教育;以本科教学为主体,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工学和教育学为主,构建工学、教育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协调发展的、文理渗透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办学水平和效益提高为目标,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全面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办学思路,学校坚持服务国家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规律,不断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力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模块式课程体系、分类教学以及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等,创立了人才培养的“三证书”(毕业证书、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证书)毕业制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等技术师范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了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三性”和谐统一,培养“双能型”职业教育师资的办学特色。由于毕业生专业教学能力突出,专业实践技能过硬,具备创业创新的良好潜质,因此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职业学校的领导、骨干以及社会各界的精英。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培养毕业生16000余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成绩显著。“十五”以来,学校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59项和校级教改课题183项,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学校教师有7项成果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目前,学校教师承担或参与各类科研课题547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课题2项,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课题2项;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项;另有国家其他各类科研课题20项、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52项,在研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近三年,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13篇,出版著作及各类教材133部;申请国家专利36项,其中已获授权24项;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9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主要参加,排名第三),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5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学校现有研究机构23个,有省教育厅委托成立的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学校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贵金属深加工及其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贵金属再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9年,学校被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教师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十五”以来,培训基地为全国和江苏省培训职业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890余人,培训骨干教师6700余人,并承担了培训国外职教师资的任务。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探索“双能型”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实现德国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尝试教学管理的国际化。先后与德国、加拿大、美国、乌克兰、韩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我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与挪威、德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始终注重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用党风促工作作风,促教风,促学风,以引领和保证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连续八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连续十四年获得“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称号,连续十三年荣获全国或全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2007年学校连续两次被授予“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2006年学校党委被授予“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7年学校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教师风采

5、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教师风采

伍建国 伍建国,男,1960年3月生,教授,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2002年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现任党委副书记、院长,是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机械CAD/CAE和模具技术的研究,参与了江苏省“九五”重大工业攻关项目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篇。 李健康 李健康,男,1956年12月生,教授,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工学院动力机械专业,1990年兰州铁道学院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机电工程系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力学与机械。专长工程力学教学,疲劳与断裂力学,各种力学测试和结构的有限元计算。熟悉内燃机动力机械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对螺栓扭矩特性检测有专门研究。已发表论文20多篇,参加国家、省部科研课题3项,主持省部科研课题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项。 王艳辉 王艳辉,女,1962年11月生, 教授,1984年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2002年获东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机电工程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研室主任。2005年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2006年入选沙洲职业工学院机制专业专业带头人。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工程材料与材料成型基础》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新型版辊磨床动态优化设计与CAD”项目获张家港市技术创新三等奖。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

6、建东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交流

2005年5月14日下午,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曾红路院长给学院全体教职工作了《浅谈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彩报告。曾院长从构建和谐校园关系是民办学校的体制保障;创新、改革、规范是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同心同德、共谋发展是提升民办高校的精神保障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阐述,同时展开在校董关系、办学理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机制、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深刻讨论。曾院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民办学院在过了创业阶段如何搞好自身发展,如何办出特色、做强做大等方面的问题。在亲切融洽的氛围中给全体教职员工上了生动的一课,拓宽了大家的视野。为使学院机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院和谐、快速发展。3月12日,王荣成院长、丁高明副院长,院办、党办孙利兵主任,组织人事处吴家训处长、教务处许心国处长,学生工作处戎钊华处长一行6人,赴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 本院领导一行受到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林教授,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远的热情接待,双方在愉快融洽的氛围中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听取了该院常务副院长曹建林教授作的该院情况介绍,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任远作的该院机构设置、工资改革等情况的介绍,共同参观了该院新校区。 本次考察学习,学院切身体会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万人在校生的办学规模,如此精简实效的机构设置,为本院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机构设置提供了宝贵经验。 院系介绍 学院现有在校生5300余人,设有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管理系、应用外语系、媒体与艺术设计系5个系,开设工、管、经、文、艺类10个专业群21个专业方向,其中院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运用外语进行商务贸易、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后可在外贸企业、涉外企事业单位(包括涉外星级酒店、外贸公司等),从事商务贸易等方面的经营、管理、翻译、外事接待服务等工作。 外语系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放在首位,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走“产学研”联合培养之路,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计算机、电子信息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可从事企、事业上述有关专业的研究、开发、设计与应用等工作。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电子信息工程系配备单片机与微机原理实验室、EDA技术实验室、应用电子实验室、计算机拆装实验室、计算机系统配置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应用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校内实验条件已比较完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知识、数控技术及机械制造知识、模具设计制造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电子学、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广博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近代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应用的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机电工程系建有数控编程与仿真实验室、数控机床实验室、公差与测量实验室、塑料模实验室、冲压模实验室、模具设备实验室、机电传动与控制实验室和机械设计陈列室,为本系学生的实验、实习和职业培训提供良好的硬环境。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经济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策划、涉外旅游管理、现代物流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从事经济与行政管理工作。 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经济贸易管理系建有会计手工仿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室和旅游模拟实验室,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实训的需要。 培养目标:培养室内装潢设计、视觉传达为主体的设计制作、动漫制作、影视制作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能从事企事业产品装潢、广告、品牌推广;企业形象研究与开发,从事一定的设计管理工作,三维动画创作和制作,影视广告特效制作工作。 媒体与艺术设计系现有数码摄影工作室、动漫设计工作室和影视工作室,配置了能够满足本系各专业图片、图像拍摄采集、编辑需要的数码相机、影室闪光灯、摄像机、录像机等。另外还有两个艺术作品展厅。

相似内容
更多>